中国氢能产业基本状况及2025年核心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3月)
  发布时间:2025-03-27 阅读次数:325
分享到:

一、中国氢能产业基本现状

产量与结构中国氢气产量近年来快速增长,2024年总产能已突破4000万吨/ 年, 但煤炭仍是制氢的主要原料(占比约62%。灰氢(化石能源制氢)仍占主导地位,绿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占比不足5%, 但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正加速布局绿氢生产基地,计划2025年实现绿氢产能占比提升至10%以上

产业链初步完善:已形成---全链条体系,制氢环节以工业副产氢和煤制氢为主;储运环节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成熟,液氢和固态储氢处于示范阶段;应用端聚焦交通、工业与能源领域

政策与布局国家层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氢能列为前沿新兴产业,《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目标: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10-20万吨/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超5万辆。

地方层面:陕西泾河新城、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区域形成产业集群,其中泾河新城聚集60余家氢能企业,占西安市50%以上产能,重点推进重卡供氢系统等商业化项目

技术创新与市场表现电解槽技术:2024年国产电解槽出货量占全球60%,但效率(60-70%)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75%以上)

燃料电池汽车:2024年产量达5631辆,同比增长55.3%;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但单站利用率不足30%,成本优化空间显著

二、2025年核心发展展望

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绿氢制备:电解水制氢效率预计提升至70%-75%,碱性电解槽(ALK)与质子交换膜(PEM)技术并行发展,单槽制氢成本有望降至20/kg以下

储运革新:液氢全链条示范项目启动,液氢加注站与车载储氢系统商业化应用加速;燃气掺氢技术完成标准制定,2025年示范项目将覆盖10个以上城市

应用场景深化‌‌交通领域:氢能重卡、公交车规模化推广,2025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目标突破5万辆,其中重卡占比超40%;液氢技术推动航空领域应用,无人机氢动力系统进入试飞阶段

工业脱碳:绿氢替代焦炭炼钢示范项目落地,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预计下降15%;合成氨、甲醇等化工领域绿氢渗透率提升至8%

‌‌能源系统: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在西北地区密集投产,绿氢储能装机量突破500MW;氢能热电联供模式在工业园区试点运行

政策与市场驱动‌‌政策协同:中央财政补贴逐步转向以奖代补,重点支持绿氢制备与跨区域输运;地方政府放开氢能车辆路权限制,暂免高速公路通行费以降低运营成本

国际竞合:中国企业加速出海,电解槽、燃料电池系统出口订单增长超60%;欧盟碳关税倒逼国内绿氢产业链升级,跨境氢能管道建设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三、关键挑战与对策建议

现存问题‌‌技术瓶颈:电解制氢效率、液氢储运成本、燃料电池寿命等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依赖进口‌25

政策碎片化:地方政策过度偏向氢燃料电池汽车,工业与能源领域应用支持不足;涉氢项目审批存在部门权责交叉问题

经济性制约:绿氢综合成本仍高于灰氢,终端用氢价格需降至30/kg以下方可实现市场化推广

发展建议‌‌技术攻关:设立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聚焦电解槽效率提升、固态储氢材料研发、燃料电池寿命延长等方向,2025年实现5项以上核心技术突破

政策优化:明确绿氢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定位,优先支持工业脱碳与电网调峰场景;建立氢能专项管理机制,简化项目审批流程

市场培育:探索风光氢储一体化商业模式,通过碳市场交易与绿电绿证联动机制提升绿氢经济性;鼓励国央企牵头建设跨区域氢能输运网络

四、结论

中国氢能产业正处于从规模化示范向商业化落地转型的关键阶段。2025年,随着技术迭代加速、成本持续下降和政策体系完善,氢能将在交通、工业、能源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然而,需警惕技术卡脖子风险与市场过度分割问题。未来,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优化政策协同、拓展国际合作,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领先的氢能产业生态,为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提供核心支撑。


上一篇:已经到达第一张
电话:13085515589
E-mail:3184124901@qq.com
地址:合肥市新站区金邦国际大厦2015
Copyright@2020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协会
皖ICP备12015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