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初步构建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份文件是对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具体落实,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人工智能与能源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旨在重塑能源系统灵魂的效率革命。
意见规划了清晰的两阶段发展路径。到2027年的短期目标中,包括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能源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制定百项技术标准。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
能源新业态:激活灵活性资源。虚拟电厂是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最佳落地场景之一。意见提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预计到2025年虚拟电厂的投资建设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运营市场规模将达到968亿元。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虚拟电厂运营商实现大规模灵活性资源聚合优化调控和智慧交易决策。
新能源:破解波动性难题。针对新能源出力波动性与间歇性的问题,意见要求推动复杂场景及转折性天气下功率预测大模型在更小尺度、更高精准度方向发展。打造“气象预测+功率预测+智慧交易+智能运维”一体化新能源智能生产模式,全力支撑新能源稳定供给。这对于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聚焦能源领域数据孤岛化、算力碎片化、算法黑盒化、算力高耗能等技术瓶颈,推动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数据基础方面,推动数据智能标注、智能增强等技术应用,推进能源数据分类分级技术、隐私计算技术研发。在算力支撑方面,开展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任务智能编排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算力、电力深度融合的算电协同发展机制。在模型基础方面,推动模型算法、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加大多智能体协同、可解释性、模型轻量化推理等技术的研究。
意见提出了以下保障措施: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协同创新: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建设“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加快编制一批技术标准规范,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开展试点示范:遴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场景和企业标杆应用;加大支持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完善人才培育生态:鼓励能源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电力系统正在从传统的“发-输-变-配-用”单向模式,向“源-网-荷-储”互动模式转变。人工智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大脑”,通过实时分析海量数据,优化能源配置,提高系统效率和可靠性。到2030年,当人工智能专用技术在能源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的能源系统将更加绿色、高效和安全。